近日,湖北省教育廳發布了《省教育廳關于下達2023年度科研計劃項目和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的通知》(鄂教科函[2024]5号),我院獲批科學研究計劃項目4項,高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計劃項目1項。
胡芸霞老師主持的《基于深度學習的藝術風格遷移及色彩适配方法研究》提出一種基于色彩特征空間的多藝術風格遷移方法,通過對遷移風格的色彩特征空間分析,研究藝術風格與色彩特征之間的關系,建立多風格遷移的動态适配模型,協調多種藝術風格模型的融合,提升遷移質量與觀感。同時,對多風格遷移模型融合進行系統優化,通過預訓練模型提高遷移速度,滿足風格遷移的工程化應用。
杜健老師主持的《AIGC在遊戲原畫設計中的應用研究》通過研究AIGC(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,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内容),利用AIGC繪畫技術來輔助遊戲原畫設計,原畫師隻需輸入關鍵字到AIGC繪畫平台,即可生成一副逼真的圖像,同時通過調整繪畫參數,來修改生成的圖像,并可以在生成圖像的基礎上,繼續創作。
羅雪姣老師主持的《基于生成對抗網絡的漢字字體風格遷移研究》采用深度學習技術中生成對抗網絡(GAN)模型來實現漢字字體風格遷移,保證語義内容不變的情況下,将漢字字體風格轉換為目标風格。針對遷移模型中可能出現的模型崩潰、模型效率低,實現風格遷移後的字體生成錯誤,字體模糊,複雜字體筆畫粘連等問題,在模型中加入遷移條件,使用ResNet、U-Net模型等對模型進行優化,使生成的字體在細節上有更出色的表現,提高生成圖像的逼真度。
艾靜老師主持的《元宇宙背景下武漢城市曆史數字化展示研究》通過虛拟技術對武漢的黃鶴樓、長春觀、歸元寺和雨霖古建群等曆史古迹進行三維重建,利用AI技術構造虛拟人物角色,并在元宇宙中展示這些曆史文化古迹背後的故事,并通過VR/AR技術為人們創造一種身臨其境、虛實結構的“在場”體驗,增進人與曆史的時空交融,增強人們對武漢的文化記憶和曆史認知。
王媛老師及其團隊的《多模态智慧交互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應用研究》拟改變傳統單一感官交互方式,通過融合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等多種感官體驗,打破傳統藝術形式的局限性,最終打造一個包括人工智能、數據分析、傳感器技術、多媒體交互等整合方案,以實現多模态智慧交互的功能,從而推動公共空間的創新和發展。
近年來,在科技處的指導下,學校加快創新平台和科研團隊建設,聚焦專業領域和重點産業發展方向,學院确定了“藝科融合”的發展思路,學院教師在科研課題申報方面屢創新高,學院科研氛圍濃厚,科研團隊逐漸成熟。